家庭是社會的細胞,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。今年2月底,北京市婦聯聯合市委宣傳部和首都文明辦在全市範圍內推出了尋找“首都最美家庭”活動。說說咱家的故事,講講我們的家規,曬曬和美的全家福。活動推出後得到了社會的熱烈響應。從今天起,本報將推出“最美家庭”專欄,每天為您講述一個家的故事。
  “族人信息、憶往敘今、相攜互勉、家和事興”。在西城區白紙坊街道的居民楊慕蘭家裡,有著這樣一個份《家》月報,5年來,這份“家報”記錄了楊慕蘭姐弟六個家庭的生活,將散居在美國、加拿大、上海、西安、山東、沈陽、重慶等地的親友緊密相連,如今,這份《家》月報出版了41期,文字累計達到190多萬字,共出現了7160多張照片。
  楊慕蘭的家庭是個大家庭,有兄弟姐妹六人,最年長的已經78歲,最小也有66歲。家報由這個家庭中的第一代12位老同志組成“元老咨詢團”(他們自稱草根編委會),並設立了責任編輯、文字記者、攝影記者、圖片總監、藝術總監、發行總監等10個責任崗位,最小的6個孫輩成為這份報紙的專職照片模特。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有任務,除了還沒上學的孩子,5年來所有人都在家報上發表了文章,甚至一些其他的親友也都被擴充為“特約記者”。
  翻開楊慕蘭家的“家報”,既有緬懷故去親人的文章,也有故地尋根的生動描繪,還有生日聚會、金婚特寫、家庭育兒經驗交流……內容豐富得就像一本正式出版的雜誌。楊慕蘭說,2009年4月退休後的她和愛人一起共同操辦起了這份家庭刊物,他們用家裡的印表機打印內文,封面自己設計後再花錢到外面製作,最後自己動手裝訂成冊。
  拿著手裡厚厚的一摞“家報”,楊慕蘭很感慨,她說,5年來,天各一方的家人們連續不斷用文字、照片,將各家尊老愛幼、婆媳和睦、孝敬長輩、回憶往事、愛崗敬業、子女成長的場景、趣事,用家報作為平臺呈現出來。孫輩們稚嫩的文字,記錄著他們成長的快樂與苦惱;子女們流行的網絡用語,反映著時代的節拍;老輩們對往事的回憶,讓晚輩們穿越時空,體會到父輩們為社會、為家庭幸福付出的艱苦努力。這些看似平常的文字,因這份“家報”而生動,成為了家族成員互相關心、互相支持、互相欣賞的寶貴精神財富。一個小家庭的溫馨因這份雜誌變成了整個大家庭的幸福。文/本報記者王薇  (原標題:居民自辦《家》月報 人人都是“特約記者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n55nnurb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